CNN名主播安德森古柏與母親的深情書信,訴說生之狂熱,愛與失去
作者:安德森.古柏 Anderson Cooper
葛蘿莉亞.凡德貝特 Gloria Vanderbilt
葛蘿莉亞.凡德貝特 Gloria Vanderbilt
責任編輯:楊雅惠
出版日期:2017/10/4
生之狂熱永難止息,正如同彩虹來去無蹤⋯⋯
Amazon 4.5顆星、紐約時報暢銷榜冠軍
華盛頓時報、華爾街日報、出版人週刊誠摯推薦
美國CNN當家主播安德森古柏與母親的深情之書
感性回顧來時路,坦承而真摯,深具啟發
誠品十月選書
生之狂熱永難止息,正如同彩虹來去無蹤⋯⋯
Amazon 4.5顆星、紐約時報暢銷榜冠軍
華盛頓時報、華爾街日報、出版人週刊誠摯推薦
美國CNN當家主播安德森古柏與母親的深情之書
感性回顧來時路,坦承而真摯,深具啟發
誠品十月選書
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們是否能以新的視野去看待過往所有的對與錯?
只要能擺脫定見及輕慢之心,改變生命中任何關係,永不嫌晚!
「我們年輕的時候,都浪費了好多時間。我們常對父母有所保留,覺得難為情,甚或充滿怨懟。隨著我們長大成人,情況會有所改變,可是我們並不常去探索新的方式和彼此交談。我們刻意拖延,遲遲不去討論複雜棘手的問題,總認為自己未來總有一天會改變一切,可是人生無常,最後可能一切已經太遲。
我不希望我和母親之間因為有所保留而徒增遺憾,所以在她九十一歲生日之際,決定開啟新的對話。一場對話,最終改變了我們母子的關係,我們先前都不曾想過,竟有可能與彼此這般親近。
我希望,本書的內容可以鼓勵你思考自己與所有人的關係,也許能夠幫助你,開啟與自己所愛之人的全新對話。」
──安德森.古柏
安德森.古柏,美國知名電視新聞主播,對世界充滿探索熱情與求知慾望,多次出入戰地報導新聞,獲獎無數,卻對私生活諱莫如深。本書透過安德森與母親葛蘿莉亞.凡德貝特的書信,首度揭露其內心深層世界最私密的情感。這些動人親密的書信充滿超越時間的智慧,也向我們展現了真摯的親情與覊絆,揭示出截然不同的人生觀及精彩的生命歷程。
安德森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跟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新聞工作相當忙碌,與母親葛蘿莉亞相處時間甚少。葛蘿莉亞在九十一歲病倒,病況嚴重,卻也成為改變兩人關係的起點,意外開啟長達一年前所未有的對話。成果是坦承與深刻得讓人意外的魚雁往返,兩人分享了對生命的各種疑問、依戀,與迷惘,親子關係也從此邁入另一新階段;打倒沉默的高牆,修復關係永不嫌晚。
彩虹雖美,來去無蹤──深刻的生命雋語
葛蘿莉亞則追憶起自幼失去雙親照護,急於長大卻缺乏安全感,十七歲那年夏天短暫的兩週,就此改變她的一生。葛蘿莉亞結過四次婚,一生大起大落,出身豪門往來皆顯貴,甫成年便繼承龐大遺產,也導致精彩而戲劇的生命歷程。她回顧過往彷彿美國近代上流社會野史,面對謊言與算計、爭奪與愛情、人性的黑暗面……卻仍以熱情擁抱生命,無怨無悔。她的文字優美,對生老病死別有洞見;透過書信,對名聲、財富、地位、信任與饒恕,以及人性,下了深刻的註解。
葛蘿莉亞從來不是傳統的母親,她從波瀾曲折的人生經驗中提煉了各樣的智慧與洞見。在安德森眼中,母親卻未因人生風霜而鍛鍊出強悍性格,她始終堅強卻柔軟,樂觀且開朗,對生命充滿熱忱,隨時迎向任何新的經驗與可能。母子兩人皆在信中毫無保留地闡述自我。字裡行間的追憶省思及火花,正是來自生命沈澱提煉後最動人的智慧。
探險性格奠定未來之路,如海洋之鯊不斷前行
《曾經絢爛的彩虹》是兒子寫給母親的情書,同時也是非傳統的母親送給成人兒子的人生教誨。兩人鮮明的性格與生命歷程,從書信文字間迸發出精彩火花。安德森以新聞專業看待世界的觀點,實事求是,與母親葛蘿莉亞帶有理想色彩及開放樂觀的性格,形成強烈對比。
一頭銀髮被粉絲暱稱為「銀狐」的安德森,在書信中首度剖析自己如何走過失去摯親的傷痛。他形容自己是「滑過黑暗闃寂的鯊魚」,因為不想沉浸於悲傷被痛苦擊倒,只能不斷往前走,就像為了存活在海洋必須不斷前進以讓水流過鰓的鯊魚。安德森也提及自己熱愛探險,十七歲那年獨自前往非洲旅行,埋下日後戰地採訪的因子。更首度傾訴向母親說明同志身分時的感受,緊張卻不擔憂,這全來自葛蘿莉亞開放的態度。
真情推薦.感人至深
本書的第一句就打動了我。這是一對母子溫柔而深刻的對話,談他們彼此之間、與他們共同面對的悲傷與黑暗、困頓與掙扎。而那些情感與故事,其實也是屬於我們的。──張鐵志/作家、文化政治評論者
這本書到底是一對母子的誠摯對話,還是安德森.古柏以記者的經驗和本能,試著從自己認識最久但可能卻依然不確定是否熟悉的人身上,挖掘出或許是他這輩子最想知道的故事?這是一本文字易讀但含意難以輕鬆體會的書,文字優美、寓意很深,需要花很多時間慢慢咀嚼消化。──楊士範/關鍵評論網內容總監暨共同創辦人
這本書──屬於每個母親,以及每個被母親所愛的男孩。──羅毓嘉/作家
王盛弘/作家
夏嘉璐/主播、主持人
陳思宏/作家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楊雅喆/導演
蔡康永/作家、主持人
鍾子偉/關鍵評論網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
鍾文音/作家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家
蘭 萱/中廣流行網「蘭萱時間」主持人
(以上依姓名筆劃排列)
媒體盛讚.佳評如潮
「極度坦率的溫柔作品。」──《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意義非凡、真情流露……」──《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我從沒讀過這樣的書……如果有兩個人經歷過的危機超乎常人──無論是個別的或集體的危機──肯定就是安德森.古柏跟葛蘿莉亞.凡德貝特。在這場非凡的對話裡,他們堅定勇敢地面對過往,令我們肅然起敬。」──《華盛頓時報》(Washington Times)
「令人入迷……以『讓我們更認識彼此』作為開場……柔情款款、真心誠意、啟迪人心,時而教人捧腹,本書的訊息就是,想和家人耕耘新的關係、打破沉默之牆,永遠不嫌遲。」──《灣區報導者》(Bay Area Reporter)
「一本美麗的書,世世代代都會產生共鳴,尤其在母親跟兒子之間……引人入勝、觸動人心、充滿魅力、有趣而且令人驚喜。」──知名脫口秀主持人安迪.寇恩(Andy Cohen)
「迷人直接、頗具哲思、極具啟發。這對母子關於家庭、生死、寬恕、名氣以及毅力的種種思索,不只流露出個人的獨特風格,也反映出深刻的人性。」──《書單》重點評論(Booklist - Starred review)
「動人的故事……透過開放心態,古柏跟凡德貝特臻至新的親密層次,透過這個私密又活潑的作品,示範了這點:跟家人建立美滿關係,就趁現在。」──《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由追憶、揪心剖露以及申辯,層疊交織,以毫無保留的坦誠態度捕捉而成……雖然彩虹也許來去無蹤,但本書以頗具見地的觀點,看待形塑兩個活躍生命的諸多力量,保證會有真正的耐久力。」──《美國退休人協會雜誌》(AARP Magazine)
「回憶錄讀者(以及好萊塢粉絲)都會投入沉醉於本書之中,尤其是對母子關係有興趣的人。」──《圖書館學刊》(Library Journal)
「在鎂光燈下度過大半輩子的母親跟兒子所交換的點點滴滴,不僅具有娛樂性,也充滿省思。」──《科克斯評論》(Kirkus)
本書特色
透過母子間的書信對談,字裡行間充滿對人生的感懷追憶與洞見,發人深省。
兩位作者皆為美國知名人物,不凡的人生經歷令本書更添傳奇色彩及可讀性。
作者介紹
安德森‧古柏(Anderson Cooper)
葛蘿莉亞‧凡德貝特(Gloria Vanderbilt)
推薦序一 褚士瑩
推薦序二 楊士範
目錄
前言──安德森.古柏
Chapter 1過去:細說從頭
Chapter 2誘惑:名利的追逐
Chapter 3成長:生之狂熱
Chapter 4家族:關於愛與失去
Chapter 5傷慟:與痛苦和解
Chapter 6生活:曾經絢爛的彩虹
後記──安德森.古柏
精采試閱
我的母親,彷彿來自一個已然消逝的世界,不復存在的時間與空間。我向來把她想像成是個擱淺在此地的訪客;來自遙遠星辰的使者,而那顆星星早在久遠以前,燒毀殆淨。
她的名字是葛蘿莉亞.凡德貝特。我年輕的時候,總是試著隱藏這個事實,不是因為我以她為恥──絕對不是──而是因為,我希望別人在知道我是她兒子之前,先好好認識我這個人。
「凡德貝特」是個顯赫的姓氏,我一直很高興自己不用扛起這個姓氏。我喜歡「古柏」,負擔比較沒那麼重,不會在別人介紹我的時候,讓對話產生尷尬的停頓。老實說吧,「凡德貝特」這個名字有歷史、有包袱。即便你不明白我的母親那非比尋常的壯濶人生,僅憑她的名字,一般人也足以產生各種預期與假設了。不過,她的真實生活,和你想像的並不相同。
母親的名聲響亮,成名時間幾乎超過今日在世的所有人。她出生的新聞就成了當時的頭條;不論好壞,從呱呱落地以來,她一直受到公眾的矚目,成功與失敗都看在大眾的眼裡。她的人生角色多變,經歷過許多不同的生活;她當過演員、藝術家、設計家跟作家;她曾經日進斗金,繼而痛失財富,最後仍然憑一己之力再度把錢賺回來。她熬過種種難關:受虐、父母亡故、喪偶、兒子自殺,還有其他無數的創傷與背叛,若非擁有不屈不撓的決心,她可能早已被生活擊潰。
這樣看來,母親似乎是身經百戰的倖存者,但是她卻沒有倖存者通常會出現的那種兇悍氣質。沒錯,她是我所認識的人裡最堅強的,可是,兇悍?我不這麼認為。她從未讓自己長出保護的強韌盔甲,寧可選擇繼續擁有脆弱易感的心,對於所有的全新經驗與可能性敞開心房。也正因如此,母親可說是我所認識的人當中,最青春洋溢的。
母親現年九十二歲,可是她的模樣從不顯老,而且她也從來不感覺到年齡對她有任何影響。「她和以前一樣聰明機敏。」大家常常這樣稱讚上了年紀的人,可是其實我的母親甚至比年輕時更加充滿智慧。她以睿智的眼光看待過去的人生。所有曾經掛懷的小事,而今不再重要。她對自己的人生已有通透眼光,而我才正開始對自己的人生有這般體會。
二○一五年的年初,母親在九十一歲生日的前幾週,罹患了呼吸感染疾病,難以根治痊癒,這輩子頭一次嚴重病倒。她當時完全沒有對我透露病情。我每次出差去國外採訪,為免母親擔心,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打電話告訴她。而那時我一如往常撥電話,當她接起電話的時候,我立刻察覺狀況不對──她呼吸短促,幾乎說不出話。
我真希望我可以告訴你,我當時立即取消行程而衝到母親身邊──但我並沒有。我不確定當時心頭是否掠過她病重的念頭,或許有,但採取相應行動太不方便,所以我並未多想。那時我正要出發執行勤務,我的團隊已經前行啟程,現在要退出任務已經太慢。
我離開之後不久,她就被緊急送往醫院,不過我一直等到回國才知道這件事。到了那時,她已經返回家中。
之後,長達幾個月時間,她都苦於氣喘跟持續的呼吸感染。有時候她連站都站不穩。她的身體不若以往靈活,一度連續多天甚至都下不了床,她幾乎無法接受自己的狀況。母親有好幾位密友都是近年過世,她此生終於第一次感覺到,老之將至,自己果然上了年紀。
「我想再多活幾年,」她告訴我。「我仍有創作慾望,而且我很好奇,想看看最後的成果,我的創作會變成什麼模樣?」
她的九十一歲生日在即,我開始思索我倆的關係:從兒時到現在。我開始忖度,我們的關係真的足夠親近嗎?
我的父親和哥哥都過世了,離開了我和母親,如今我們只剩彼此,同時以各自的方式盡力面對痛失親人這件事。我的父親在一九七八年過世,我當時十歲;我的哥哥卡特在一九八八年自殺,我當時二十一歲。所以我的至親、直系親屬裡,只剩下母親;而伴我一同成長的人,如今只有她還活著。
我和母親的關係,是非一般的母子關係。你不會想從我的母親身上,徵詢關於學校或工作的實務建議。她的人生體悟全是得來不易的真理;唯有歷經大風大浪的人生,才能擁有的珍貴體會:充滿了愛與失去、悲劇與勝利、遠大的夢想與深刻的心碎。
不過,在我的成長期間,母親卻很少談及她的人生。她的過去總像一個謎團。她父母跟祖父母在我出生前就過世了。對於她童年時期的動盪,或是認識我父親以前的歲月──也就是形塑她這個人的種種事件──我所知甚少。我發現,關於她的事情,其實很多部份我一無所知──她曾經歷過的人生、銘刻在心卻未傳承下來的人生教誨。很多時候,是因為我沒主動問起。而,關於我的事情,有很多她也不知情。我們年輕的時候,都浪費了好多時間。我們常對父母有所保留,覺得難為情,甚或充滿怨懟。
隨著我們長大成人,情況會有所改變,可是我們並不常去探索新的方式,來跟彼此交談與對話。我們刻意拖延,遲遲不去討論複雜的議題,以免遭逢更棘手的問題。我們總認為自己未來總有一天會改變一切挽回一切,可是人生無常,最後可能一切已經太遲。
我不希望我和母親之間因為有所保留而徒增遺憾,所以在她九十一歲生日之際,我決定跟她開啟新的對話,關於她人生的對話。不是平凡乏味的細節,而是真正重要的事情──那些她經歷過的人生,我有所不知或不完全理解的那些。
我們透過電子郵件,開啟對話,持續了將近一年。母親近來才開始使用電子郵件。起初她的信只是一兩行字,等她逐漸適應了電腦打字,她開始愈打愈多,愈說愈多。你會在之後的內容裡讀到,那些非常私密、極度個人的回憶。她向我揭露了以往從來不曾當面說出口的事情。
母親在她生日的那天早晨,寄給了我第一封電郵。
九十一年前的這一天,我出生了。
我想起葛楚德姑姑寫給我的一封信箋,是很久以前的一次生日收到的。
「想想看,妳今天就滿十七歲了耶!」她寫道。
唔,而今天──我整整九十一歲──有智慧得多,但內心某部分依然是十七歲。
人生的答案是什麼?
人生的秘訣是什麼?
真的有秘訣嗎?
那封電子郵件和三個提問,開啟了一場對話,最終改變了我們母子的關係,我們先前都不曾想過,竟有可能與彼此這般親近。
我想,這樣的對話是許多父母跟成年子女都期望能有的。而這場對話,也使得過去一年成為我人生中最寶貴的一年。打倒存在於我倆之間的沉默高牆後,我以超乎自己想像的方式,重新瞭解了母親與自己。
我現在知道,在你人生中佔據極大分量的人──無論是家長、孩子、戀人或朋友──想改變你跟對方的關係,永遠不嫌遲。只要願意打開心房、擺脫定見,放開長久以來的假設,以及自己遲遲無法釋懷的輕慢。
我希望,本書的內容可以鼓勵你思考自己與所有人的聯結及關係,也許能夠幫助你,開啟與自己所愛之人的全新對話。
畢竟,現在不做,更待何時?
我納悶,妳媽是否跟妳一樣,把朵朵當成家中的一份子。我想不是。把孩子對事情的感知,拿來跟成人比較,這點我一直覺得很有意思。
每當我想起我人生最初十年的家人,就會想到妳、爹地、卡特還有梅.麥克林登,這個作風明快的蘇格蘭保姆從我出生以來就開始照顧我。她笑口常開,視如己出地愛著我跟卡特。她自己沒孩子,可是她有我們,而我們有她。
回首過往,我意識到我人生的頭十年其實不大認識妳。我跟妳的關係當然比妳跟妳母親親近,可是妳工作忙碌又常常遠行。後來讓妳聲名大噪的名牌牛仔褲當時尚未上市,不過我還小的時候,妳就在設計家飾,常常在國內四處奔走,出席產品發表會。我認識史丹跟克里斯,就是妳上一段婚姻,跟英國指揮家史托考夫斯基所生的兒子,可是他們那時已經搬離這棟房子,我對當時的他們沒有多少記憶。
我確實有點記得我人生頭六年住的那棟房子。那棟石灰岩大房子就在六十七街上,在公園大道旁,入口兩側各有一頭模樣威嚴的石獅,是我父親買來。
那棟市區房子還在,不過現在成了大使公館。每次路過,我就會覺得難過。爹地當初栽種於門外的紫藤還在,佔據了房子的一側;只要看到,我就會想起他。
房子裡有個豪華的前廳,黑白棋盤大理石地板,一道弧形樓梯從房子中央往上蜿蜒。我只記得其中幾個房間,妳以前總是一絲不苟地精心布置。我記得妳總是在改動東西:更換家具的鋪面、重漆牆壁、變換畫作的位置。
妳把一間臥房完全用拼布蓋住:牆壁、地板、天花板,甚至是家具。走進那個房間,就好像走進萬花筒裡。
飯廳牆上蓋滿了古董中式壁紙,妳常在那裡招待演員、藝術家、導演跟作家。來訪的客人有作家楚門.卡波提、演員莉蓮.吉許、攝影家葛登.帕克斯、漫畫家查理斯.亞當斯跟演員麗莎.明妮莉等等。雖然我跟卡特年紀還很小,你們期待我們跟他們同桌聊天。當時,我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尋常的地方,現在才知道跟妳受到的養育方式這麼不同。
我記得跟卡特共用的房間,就在房子的頂樓,走廊過去就是梅住的房間。妳跟我說過,我出生的時候,卡特對我的到來不怎麼興奮,雖然妳怕他會因為自己不再是屋裡唯一的孩子而大受衝擊,事前花了不少功夫替他做心理準備。當時的照片裡有絕大多數,我都露出了自滿的笑容,卡特則嚼著嘴唇內側,覺得受到侮辱而氣惱,因為不得不跟這個圓呼呼的闖入者一起擺姿勢拍照。
我外向逗趣,卡特更聰明,更嚴肅也更敏感。孩提時代,他就如饑似渴地大量閱讀,熱愛歷史與文學。他去哪我都跟到哪,盡我的全力模仿他,假裝讀同樣的書籍,附和他自在表達的意見。因為卡特蒐集玩具兵,所以我也有樣學樣。我們會在臥房地板上演長達一天的戰爭遊戲:十字軍大戰土耳其人,德軍對戰美軍,英國殖民勢力與祖魯人正面對決。
即使妳在家的時候,我也總是可以看出妳對自己的家長角色有點不自在。我從來不曾懷疑過妳對我的愛,但妳總是帶著一絲悲傷,某種妳似乎不大能克服的些微距離感。在我們的生活裡,我父親的存在感如此強烈,他對自己身為家長的角色如魚得水,我想這點有時讓妳覺得自己相形見絀。當然,我那時並不知道妳不曾有過母親或父親,或是穩定的家庭生活。
妳跟凡德貝特家族有血緣關係,這點在以前對我來說沒有多大意義。我五六歲左右,我父親曾經帶我去看康內留斯.凡德貝特的雕像,矗立在紐約市中央車站外頭,結果我以為所有的爺爺奶奶過世以後,都會變成雕像。
後來,我們班上去參觀自然歷史博物館,老師指著前側階梯上羅斯福總統的雕像,問有沒有人知道那是誰。
我舉起手並說:「我想是我爺爺。」
我記得跟妳那邊家族幾個表親見面的情景,可是我當時不明白我們怎麼會有關連。我過去從來就不覺得妳跟他們之間有很深的連結。現在我知道為什麼了,因為妳成長期間對他們一無所知。
──安德森.古柏
Chapter 2 誘惑:名利的追逐
第一次聽到有人指控妳母親是女同志,是我讀高中的時候。我原本想問問妳,可是又怕會擾亂妳的情緒,我不想因為提出這個話題而惹妳難過。
這也是我二十一歲,要向妳表明同志身份時,讓我心生畏懼的部分原因。一般出櫃的那種驚恐,我也有,但主要是因為曾經有不利妳母親的那種指控,我不確定妳到時會有什麼反應。
我記得我跟妳說過,我覺得性別傾向部分來自基因,妳立刻堅決表示不同意。妳的反應讓我意外,因為這個念頭顯然惹妳不快,可是妳有那麼多密友都是同志,而且我們成長期間,那些同志在我們的生活裡佔有重要的地位。
妳媽是女同志嗎?
──安德森.古柏
是,她是,可是她也跟男人談情說愛。我想,對某些人來說,性愛是流動的。直到很後來,她才跟我說,佛里多.侯翰洛王子是她的至愛,可是因為佛利法官的關係,她沒辦法嫁給王子。佛利法官掌控著我的信託基金,他說這份基金不能用來資助再婚,而他倆各自的財富都不足以支撐他們習慣的生活風格。她如果嫁給王子,就會成為「公主殿下」,這點以及嫁給一生摯愛,對她而言肯定相當重要。
她跟王子的訂婚告吹之後,她最長久也最激情的交往對象是娜達.米佛德.黑文女爵,女爵跟俄國皇室有關係,嫁給了巴滕貝格的喬治王子,他是維多利亞女王的曾孫。娜達體態豐腴,令人迷醉、魅力無窮,頂著一頭凌亂濃密的橙紅髮絲,跟我母親一樣將指甲塗成桃花心木紅。她穿著柔軟飄逸的布料,用象牙煙管抽菸。朝氣蓬勃,表情靈動得驚人。
兩人的個性南轅北轍,我被動害羞的母親因而受到吸引。她跟娜達在一起的時候,就會變了個人似的:幸福洋溢。我當時不知道,可是我現在明白因為她們正陷入熱戀。
我七歲待在倫敦的期間,曾經偷看我母親跟娜達。透過半開的門,我看到她們一起坐在沙發上,勾肩搭背,在灼亮的火爐前面呵呵笑著、竊竊私語。
我母親突然轉身,逮到我在看她們。「把門關上,」她心煩地喚道,「風都竄進來了,出去玩。」
有事情正在發生,可是我困惑又害怕。
我母親對自己跟娜達的關係頗為自豪,娜達總是跟她同進同出。她們甚至一起旅行,到報業大亨威廉.蘭道夫.赫斯特跟瑪莉翁.戴維斯位於聖西蒙的家作客,就是赫斯特頗負盛名的度假農場。
我母親跟娜達交往的故事公諸於世之後,成了可怕的醜聞。一九三四年,身為同志被視為邪惡的事情,等同於犯罪。同志可能會、確實也會遭到逮捕、監禁、送進精神病院。
我聽說法庭的門關了起來,擋住民眾,因為關於我母親的某件事揭露了,可是我不知道是什麼,只知道很恐怖──跟謀殺一樣恐怖。後來,我把線索拼湊起來,才知道不是謀殺,可是在當時很多人的心裡,這件事比謀殺更說不出口。
人們控訴說我美麗的母親是女同志,重擊了我十歲的心,彷彿用核桃鉗掐緊了它似的。痛苦攪亂我的腦袋,將我吸進邪惡思緒的漩渦裡。我不明白同志的意思,可是我知道跟電影《五月時節》裡珍奈特.麥當納與奈森.艾迪之間的愛情不同,也跟我著迷不已的其他電影裡的愛情不同。是某種冰冷苦澀的東西,只是確認我早就對母親懷有的恐懼。
沒有人可以跟我討論這件事。我把自己封閉起來,迫切地試著將破碎的心靈拼回某種秩序。那是一段漫長的過程,因為我一直擔心到執迷的程度,憂心自己長大也會變得跟母親一樣──變成女同志。
當我對男生情竇初開的時候,大大鬆了口氣。我是個愛男生的女孩,而不是愛女生的「怪胎」。
我把這些事情全都告訴你,這樣你就會明白,為什麼我花了這麼久時間,一直到三十多歲才明白,身為男同志或女同志,沒什麼奇怪或特異的地方。兩個女人或兩個男人之間的愛,跟男女之間的愛並沒有不同。
──葛蘿莉亞.凡德貝特
當我告訴妳我是同志的時候,一定勾起了不少妳對妳母親的感受。我現在明白了。我記得我終於決定向妳出櫃那一天。我真的好緊張,可是又覺得自己沒辦法再等下去。
我高中就已經向朋友們出櫃了,可是遲遲沒告訴妳。大學畢業之後,我斷定繼續逃避太愚蠢了。我以為妳早就推算出來了,因為妳從沒問過我女生的事,而我大學期間一直有男友,妳跟他還非常熟。他常來我們家公寓過夜,我以為妳一定早就猜到他不只是朋友。不過,那天我走進妳房間的時候,我還是非常緊張。
「有件事我必須跟妳談談,」我說,跟妳並肩坐在妳床上,「我想我是同志。」
我馬上後悔自己的措辭。我不是推想自己是同志,而是知道我就是。我從六、七歲以來就知道了。
「是嗎?」妳問,可是那其實不是提問,只是等待回應的時機,一面吸收我剛剛說過的話。
我解釋說我這輩子一直都有這種感覺,而且我很高興自己是同志。
妳說永遠都很歡迎我男友過來,微微停頓之後又說:「先別下任何明確的決定。」
我沒料到妳會這麼說,我忖度自己是不是應該更直接點,可是我判定最好讓妳先好好消化這個訊息。
在我向妳出櫃以前,妳知道我是同志嗎?
──安德森.古柏
我可能偶爾懷疑過你是同志,可是這件事只是伴隨這兩件事情,在我腦海裡飄進飄出──我對母親的性傾向那種懸而未決的感受,以及兒時恐懼自己可能遺傳了同性傾向以及父親的酗酒習性。
我當時心想,如果你是同志,那會是我的錯,表示我是個不良家長。
當你說「我想我是同志」時,你沒把話說死,彷彿還不確定。我們在青少年時期總有彼此衝突的情緒;我不確定你的意思是「你就是」還是「你可能是」。不久之後你離開房間,沒繼續談下去。
你離開的時候,我難過得不得了,因為我想起自己幾年前隨口講過的話,我們正聊到你有個朋友可能是同志,我說:「如果我有孩子是同志,我會覺得自己做家長失敗了。」這個說法很無知,當時我不知道可能會跟你扯上任何關係。我真希望你當時就知道,我之所以會說那些話,是因為我對母親在審判期間遭揭發的事情還耿耿於懷。
你對我傾吐心事,需要拿出很大勇氣。我真希望你當時停留久一點,這樣我們就可以聊更多,可是我明白,你跟我說了這麼重要的事情過後,需要時間獨處、平撫心緒。
──葛蘿莉亞.凡德貝特
其實,我還以為公開了這件大事之後,妳可能需要一點時間獨處。可是我知道妳一旦度過最初的訝異之後,就會給我支持。就像我之前說的,妳有那麼多朋友是同志,他們時常過來吃晚飯跟參加派對。
我不記得妳說過,如果妳有孩子是同志,妳就會覺得自己做家長很失敗,可是我倒是記得妳說過的另一件事,在我心上留下強烈又正面的印象。
有天晚上,我們在家裡等待客人來吃晚飯,我當時十一歲左右。我向妳問起劇場導演荷西.金特洛跟他伴侶尼克的事,他們那天晚上也是座上賓。
「他們就像夫婦啊。」妳向我解釋。當然了,當時是一九七九,在法律跟多數美國人的眼中,他們絕對不是夫妻,可是我永遠不會忘記妳相信他們就是。所以我知道,等我終於向妳出櫃的時候,妳會能夠坦然接受。
──安德森.古柏
Chapter 3 成長:生之狂熱
我一直看到我們兩人之間的相似之處,我以前並不知道它們的存在:類似的衝動跟應對事情的方式。
我有一張妳跟我的拍立得合照,平常就放在我的辦公桌上。是在一九八五年拍攝的,我當時十七歲,那天即將離家前往非洲半年。我急著投身探險,一心想要遠行,決定高四讀到一半就離校,搭乘卡車橫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地。
這顯然不同於在好萊塢撒野、跟電影明星約會,可是想要當個成人跟獨立的欲望是類似的。我比那個年紀的妳目標更明確,也更有責任感。我已經申請了大學,可是看不出高中最後一學期待在紐約老家有什麼意義。我說服我的學校,從南非一路旅行到中非共和國,沿途每晚在外紮營,會是具教育意義的體驗。那番體驗確實很有教育意義。可是我很意外我的學校竟然同意了。我從未想到妳可能不肯讓我去。
妳對我的決定緊張又難過,可是在照片上,妳含笑站在我身旁。
當時妳給我一張信箋,要我往機場的路上再讀。我到今天都還留著。
親愛的安德森,
我要你知道,我就每方面來說都處於良好的狀態,而且會持續這樣下去,你千萬不要替我操心。
我也要你知道,打從我第一次看到你──你為我帶來的除了喜樂,別無其他──我會永遠記得關於你的一切。祝你過得精彩。
──媽
雖然妳從沒開口勸退我,但讓我到那麼遠的地方那麼久時間,對妳來說一定很不容易。爹地七年前過世,而卡特已經上大學了,所以我一離開家,就只剩妳一個人。
我想妳知道,我從小就開始閱讀跟非洲有關的資料,對非洲發展出熾烈的興趣。我們在聯合國附近住了幾年時間,聯合國大樓外面的不同旗幟開始讓我著迷不已。我對薩伊的國旗尤其有興趣。是淺綠色為底,中央有個黃色大圓圈,男人握拳抓住燃燒的火炬。據說那個拳頭屬於獨裁者莫布杜。我讀過很多薩伊跟莫布杜殘酷統治的資料。能夠親赴當地,感覺就像個不可思議的機會。
要是當初沒踏上那趟旅程,我的人生會走上截然不同的道途。在非洲度過那幾個月的時間,給了我信心。我後來決定開始到戰區報導新聞時,很清楚自己可以回到非洲,並且能夠駕馭自如。
從那之後多年,妳常常必須跟我道別。我甚至不記得,在前往機場的路上打過多少次電話給妳,拚命找個最好的方式告訴妳,我即將飛往某個危機四伏的地方。
「嘿,媽,抱歉最後一分鐘才打電話給妳,不過我要去阿富汗一陣子。」
「噢,是嗎?……好吧。」妳會說。
我可以聽出妳聲音裡的恐懼跟憂心,可是妳從來沒叫我不要去。
「拜託小心一點就是了。」妳只是這麼說。
──安德森.古柏
Chapter 6 生活:曾經絢爛的彩虹
在世間闖蕩這麼久之後,我成了自己從未有過的父親跟母親,有如俄羅斯木頭套娃娃,打開之後會在裡面發現更小的娃娃,再往裡面找還有另一個,最後會抵達最小的那個:你自己。
只有在逐漸變老的時候,我們才會意識到年紀。它就在我們晴天時投在路面上的影子裡。它就在繁忙街道上,我們路過玻璃窗時映出來的影像裡。
那是誰啊?
有可能是那個女孩嗎?兒時她渴望長大、變老,因為那就表示獨立跟掌控。從我十一歲到十六歲期間,日子從黎明到黃昏,總是彷彿毫無止境地緩緩爬行。當時我多麼想要自由,希望能夠躍上好遠好遠,遙不可及的彩虹上。
當然了,小安,在你眼裡,我一定不只是上了年紀,而且是老態龍鍾。我向你保證,我在自己眼裡可不是那樣的。無庸置疑,你會認為我在否認事實,可是不是的。
站在橋上這麼高的地方,眼前的景致如何?其實還滿不錯的。並不會有衝動想躍入下方「安全蜿蜒流入海洋」的河裡,如同詩人史文朋所寫──而是好奇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上了年紀的時候,會有出乎意料的禮物等著;幸運的是,過去的悲劇漸漸在我背後的風景裡塵埃落定,雖然永難忘懷,但變得更堪忍受。
我從童年以來所懷有的低自尊跟不安全感,到現在大多都化解了。我信任自己,我精力充沛,我保持活躍。去年,我推出三次畫展。我有關係緊密的家人跟忠誠的朋友,對美充滿熱情,而且我依然相信浪漫,在你最意料不到的時候,美好的事情可能會發生……電話響起,你整個生活剎那間就能改變(當然是往好的方向走!)
這些聽起來可能很像「空中的派餅」,可是有何不可呢?根植土地的玫瑰在缺水時,花朵最終會往地上凋萎彎垂,比起玫瑰,「空中的派餅」(我要選檸檬天使蛋白霜)不是更能給人撫慰,更不要說可以帶來更多精力,給人繼續向前的力量嗎?
噢可惡,請不要往我身上貼標籤,說我是無藥可救的樂天派。我們總會遇到一些時刻,讓我們內心死去一點,或是死去很多。可是保持鎮定,對著鏡子瞧瞧自己。不要哭,拜託。這些時刻可能是重生的開端,重塑自己的另一次機會。
「彩虹來去無蹤。」英國詩人華茲華斯寫過,噢,他說得對極了。
──葛蘿莉亞.凡德貝特
「彩虹來去無蹤。」
我喜歡這句話所隱含的微微無奈,等於是接受這點:事情不可能永遠美好。
對我們所有人來說,彩虹都是來去無蹤,但妳了不起的地方在於,即使看不到彩虹,妳還是相信它就在外頭某個地方,而且即使在最黑暗的日子裡,妳都繼續邁步向前尋找它。妳一向如此。妳相信彩虹永遠都會回來,而且有場新冒險就在不遠處等待:有船的男人可能轉眼就把妳載往南法度假;創意計畫可能會大發利市。
妳也知道,我比較傾向現實派,也許甚至有點災變派。比起悲觀派,我更喜歡這兩種說法。我總是為了可能發生的最慘局面,事先籌畫跟準備。
妳當然不是無藥可救的樂天派,我對那種人總是抱持懷疑態度,可是妳不屈不撓、決心想要找到彩虹,正因為如此,妳一直是我所認識最跟得上潮流的人之一。
──安德森.古柏
知道彩虹來去無蹤,我發現這點讓人安心。它讓我能夠接受事情的常態。
在每個人生裡,都有炫目的美麗跟快樂的時刻,接著你會掉入陰暗的洞窟,裡面毫無色彩、看不見天空。接著,彩虹就會回來,有時只是短短一瞬,但總是會回來。你必須相信它會回來,即使在黑暗無光的日子裡。這份信念才是真正重要的。
沒有什麼可以永遠持久。人生稍縱即逝。我們用物品圍繞自己,蒐集東西,試著保住人、金錢跟地位,可是一概不會持久。
我們本來就不該永遠處於快樂的狀態,誰又想要那樣?如果快樂是個恆常的狀態,那麼就會變得了無意義。如果你接受這點,有不好的事情發生時,就不會意外,就不要咬牙切齒追問:「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
之所以會發生在你身上,因為那就是事情的常態。沒人逃得開。
彩虹來去無蹤。它在的時候,就好好享受。它離開的時候也不用覺得意外;當它復返的時候,就歡欣鼓舞吧。
有那麼多事情該感到喜樂,人生裡有那麼多不同種類的彩虹:做愛就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彩虹,就跟墜入愛河一樣;體驗友誼;能夠跟某個遇到難題的人好好談話,說點對對方有幫助的話;早上醒來,眺望窗外,看到一棵突然開花的樹木,就像我窗外的那棵──那能帶來多少喜樂啊,也許看似微小,但彩虹有各種大小。
我想到《綠野仙蹤》裡的陶樂絲,唱著「青鳥飛翔」之處,還有楊‧皮契唱過「幸福的青鳥」。唔,可能永遠都找不到青鳥,可能永遠都到不了青鳥飛翔之處,可是不打緊。我想,尋覓的過程才是人生的真諦。你覺得呢?
──葛蘿莉亞.凡德貝特
作者母子受訪
《曾經絢爛的彩虹》有聲書片段
母子兩人的紀錄片《NOTHING LEFT UNSAID: Gloria Vanderbilt and Anderson Cooper 》導演受訪
紀錄片《NOTHING LEFT UNSAID: Gloria Vanderbilt and Anderson Cooper 》片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